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应急局组织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2035年)》,于2024年2月获北京市政府批复。编制过程中结合重难点工作先后召开9次专家会,邀请30余位各领域专家“跟踪式”指导,并组织规划、地质、地震、雨洪等多领域专业团队协同攻关。该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与安全,在空间维度超前谋划,构建了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体系,是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在空间领域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提出,韧性发展的目标是构建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一是保基本,重维持。面对巨大冲击灾害,保障首都城市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二是强防御,快恢复。面对高冲击灾害风险,有效满足设防要求,通过各项韧性措施保障城市的基本运转正常。三是优运行,自适应。面对中低冲击灾害风险,城市运行基本不受影响,在不干预情况下实现恢复。
2035年建成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韧性城市空间格局整体建成,形成互联互通、互保互济的生命线系统,城市韧性水平显著提升。
在韧性空间规划布局方面,一是构建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统筹生态网络、防灾网络和生命线系统、城市开敞空间系统、防灾系统,构建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
二是统筹提升圈层韧性水平。结合“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根据空间本底与风险特征,提出差异化圈层韧性要点,引导区域统筹联动。
三是建设具备基本城市运行能力的分布式韧性城市组团。针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地理格局特点,结合对运行体系的基础梳理、对空间本底条件的整理分析,统筹物资供应、职住流动,结合流域、人口、建设、设施、交通、空间等要素,耦合各级行政管理区划,建立具备基本城市运行能力的分布式韧性城市组团。
四是建立具有风险治理能力的韧性街镇单元。以强化灾害的处置应对为目标,以街道(乡镇)行政边界为基础划定韧性单元,通过对单元内部灾害影响情况、人口分布状况、设施配置条件的整体梳理,明确单元类型与分区施策重点,进行提前谋划与应对处置,形成重点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的韧性街镇单元。
五是建立邻里自治互助的韧性社村生活圈。整合各类可利用空间资源,统合韧性措施与韧性设施空间,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以社区、乡村为主体的韧性基本空间组织单元,形成城市最基本的维持与恢复细胞。
在实施与保障方面,一是加强复杂风险应对。持续加强关键生命线系统的韧性保障能力,坚持“让、防、避”原则推动隐患治理。二是强化区域互助支撑。推动京津冀韧性城市体系搭建,加强韧性组团之间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不同场景下的协同互助,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紧急交通系统。三是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急时可满足居民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求,加强城郊大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平急转化设施条件。四是社会共建共治,提升社会层面对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及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