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成果暨《面向2035年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该书由国内多位城市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从“四项坚持、三大方向、十项行动”提出了城市交通的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明确方向。
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汪光焘代表团队介绍新书成果。他提到,城市交通学是城市科学的组成部分,城市交通问题本质是提升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城市交通的基础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鼓励市场主体企业参与,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及游憩等必不可少的人和物的移动需求提供服务,是城市可持续运行的基本保障。
新书从“四项坚持、三大方向、十项行动”提出了城市交通的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运行机制:
“四项坚持”即城市交通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以战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坚持城市政府的主导地位;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坚持提高居民获得感,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三大方向”包括提升基本生活需求服务水平、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增强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能力。
“十项行动”包括“15分钟生活圈”服务与环境品质提升行动;通勤出行效率提升行动;生活物资为主的配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和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调控机动车及电动自行车保有及使用行动;创新思路,全面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超大特大城市与周边地区,政府间协同建设都市圈交通行动;加快城市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新基建带动,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服务功能行动;创新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变革编制方法行动;推进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行动。
围绕新书中的重点行动,众多专家学者在圆桌讨论中发表观点。
在停车问题上,多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停车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金钥匙”,有限空间资源的无序滥用是导致停车问题的主要原因,停车改革的关键在于法治化、权属化、市场化及数字化建设。新书提出,要重视以停车治理为抓手调控机动车拥有及使用,推动建立停车设施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停车治理相关法规,健全市场决定价格的停车收费机制,推动停车产业化、智慧化发展。
在绿色转型上,新书提出要推动高强度使用小汽车向绿色出行方式转移,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补短板,提升自行车和步行出行的服务品质。“15分钟生活圈”是居民日常出行最普遍的区域,应以步行交通出行服务半径为基础,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鼓励以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保障生活交通活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提升社区与街区活力。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新挑战,客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各交通方式协同不足,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对此,新书指出,要深入开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的讨论,统一思想是实施该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探索出行即服务的组织新模式(MaaS),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要研究大运量交通出行服务的多元化定价机制,用好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支持多元市场主体企业参与,提高整体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财务可持续能力。
此次发布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指导,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