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1-81872031
规划讲堂
网站首页 >> 规划讲堂 >> 长春史画 >> 城市记忆 >> 伪满新宫廷(皇宫)
伪满新宫廷(皇宫)
上传时间:2024-08-09 来源:市编研中心

1932年31日,伪满洲国成立,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就任“执政”,溥仪的住所和临时“执政府”设在原吉黑榷运局内。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实行“帝制”,溥仪改称“皇帝”,“执政府”改称“宫内府”。宫内府中的原“吉黑榷运局”的建筑物,作为“皇帝”的居所稍显简陋,对原有的设施进行了改建和新建工程。


最初进行的是宫内府正殿“勤民楼”全面改建、住所“缉熙楼”的内部改建、宫内府正面的菜薰门的重新改建。这些工程都是改行“帝制”前,1933年12月初到1934年2月末,在极度寒冷时期进行的。在勤民楼改建工程,于1934年1月7日动工,2月28日竣工,仅仅53日突击完成了,重新设计御书房、食堂、谒见室等空间,外部增加了木制走廊的设计,勤民楼与后建的怀远楼由游廊连接,配备有尚书府、帝室会计审查局等。


此后,陆续修建了怀远楼(宫内府新馆)、同德殿(临时宫殿本殿)、嘉乐殿(宴会场所)、禁卫军营房(宫内府护卫队宿舍)、建国神庙等建筑物,以及围绕着宫内府的围墙以及监视所(炮台)、构筑了同德殿前的地下防空洞、修建临时宫廷假山等等。


1935年7月,伪满“国务院”召开会议,成立宫廷造营委员会。伪满“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官内府”大臣熙洽充任正副委员长,“宫内府”次长入江贯一、“参议”矢田七太郎、沈瑞麟、“民政部”大臣吕荣寰、“财政部”大臣孙其昌、“总务厅”长官长冈隆一郎为委员,还任命“总务厅”次长大达茂雄为委员会干事长,“宫内府”总务处长许宝瀛、“总务厅”秘书处长松木侠、主计处长松田令辅、理事官小泉三郎、技正相贺兼介、“军政部”参谋司长张益三、“民政部”警务司长长尾吉五郎、“国都建设局”总务处长结城清太郎为委员会干事。宫廷造营委员会组织专家先后完成市中心的不同位置的五个方案位,确定新宫廷位置后,又提出了20余件建设规划方案。


1938年10月,伪满宫廷造营委员会完成了新宫廷(皇宫)的设计方案。新帝宫的范围为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以北和东、西万寿大街(今东、西民主大街)两侧环绕。这块预留地前方后圆,南北1200米,东西450米,面积为54万平方米。皇宫周围布置有伪满“国务院”和 “各部”的办公楼以及德、意、泰等国的使领馆。新宫廷整个区域的地形,南北两端较高且平坦,中部略低,由南到北恰似一条龙似的腹形曲线,皇宫布置在北端最高地,即龙头位置,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突显示其威严。


 

伪满新宫廷(皇宫)御造敷地


1938年9月10日,在杏花村举行了“宫廷御造兴工式”的仪式。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设计,并投入施工,“整地工程”全面展开。新宫廷由“营缮需品局”(后改为“建筑局”)宫廷营造科的中国工程师彭野负责,基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据北京故宫布局格调、建筑造型,造园艺术等传统技法。工程设计者是以京都大学专业的藤岛哲三郎为首的“建筑局”的建筑专家。


新宫廷用地分为三部分,南部为正门外顺天广场(今文化广场)、中部为以政殿(今吉林大学地质宫)为中心的外廷、北部则规划的是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的宫廷外苑。正门外广场设计有两条呈直角交叉的道路,正门前留有约3万平方米的空地,拟作为国民遥拜场所使用。广场之外的所有内廷、外廷全部由外墙围绕,并在墙外环绕万寿大街的周围设绿化带。


外廷,南自中央正门起,经过约4万平方米的前廷,有迴廊围绕,可直达政殿。政殿设计为钢筋混凝土造二层楼房,并附有地下室,其正面左右各长220米,高31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一楼和二楼中间有的高8米天井。建筑形制属于传统风格,庄重宏大,屋顶的瓦采用的是中国宫殿传统的黄色的琉璃瓦,外壁贴的是花岗岩,内部为大理石构造。政殿内设有正厅、觐见室、候觐室、大小赐餐场等设施。正门前厅两翼为宫内府和尚书府的厅舍,及其它各办公室、侍卫官宿舍等。由日本大同株式会社设计修建的溥仪避难所,是新宫廷内唯一竣工的建设项目,但却未曾使用过。


 

伪满宫廷营造科彭野设计的新宫廷(皇宫)配置设计案之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物资匮乏,水泥、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十分紧张,溥仪宣布把新宫廷储备的建筑材料“献纳”,用于“大东亚圣战”。政殿的主体工程二层框架结构完工后, 1943年1月,整个工程被迫中止。


而由泽部清五郎负责组织人员进行的室内装饰设计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所有的设计都按照原尺寸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实物大小的样品经试验也获得了成功。后来政殿的室内装饰设计,虽然由于伪满洲国的倒台而没有得以实现,但是这项工作中所积累的技术最终在战后日本最高法院和东京赤坂离官等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内廷,中心为本殿,设计为二层楼房也有地下室。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专供皇帝起居之用,与政殿相对,有长约百米的步廊相连。


宫苑的庭园设计由兼任建筑局的工程师佐藤昌负责。设计既没有采用日本风格,也没有采用中国风格,最终采用的是西洋回游式设计。1942年冬,采用冷冻移植法,庭园开始移植朝鲜五叶松和冷杉等大树。庭园的东北和西北部分别设计有人造假山,假山的下面建有可直通已经完工的宫殿的防空洞。庭园中部的洼地注入水后变成一个水池,水池中央建了一个小岛。水池和假山到1945年基本就竣工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倒台,整个皇宫地面建筑除了政殿的基础外,只有皇宫预留地上的围墙了。


1946年,随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秦翰才,两次受阻到长春。在他的《满宫残照记》中有一段描绘:“钢筋矗立,红墙环绕,偶有一、二处已倾圮。后面小丘,树木修整,确相当规模。所惜此时只有空虚冷静,……偶闻寒雀啁啾,若助游人之叹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长春市建筑设计室(今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王辅臣主持设计,利用伪满新宫廷政殿的地基建设了东北地质学院的教学楼,建筑于1952年开始动工,建筑由长春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时称308工地,于1954年竣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


 

在伪满新皇宫基础上建起的长春地质宫


长春地质宫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建筑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一”字型排开,只是中部屋脊比两侧高出。檐口、斗拱、梁枋都彩绘油彩,门廊由六根直径一米以上的圆形朱红明柱撑起,威严壮观,柱间挂五盏大型宫灯,华贵高雅。1954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地质宫”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的“地质宫”


长春地质宫,作为建国初期的长春十大建筑”代表作,生动地体现当时的精神及风貌,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成为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也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最美名片”。

电话:0431-8187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