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1-81872031
规划讲堂
网站首页 >> 规划讲堂 >> 长春史画 >> 历史文化名城 >> 遇见名城 | 百年商埠地
遇见名城 | 百年商埠地
上传时间:2024-07-26 来源:市编研中心

商埠地是长春历史上第一片以现代城市建设理念自主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区,这里曾是长春繁华的商业聚集地,见证了长春民族工商业的百年浮沉。


一、长春商埠地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1905年,日本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正约》及其附约,要求清政府开放包括长春(宽城子)在内的16处为商埠。清政府为抗御外国势力,捍卫权利,强调为“自开商埠”。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长春奉命开埠,于1907年举行了开埠仪式。


1909年,长春设立开埠局,编制了《长春商埠地开发计划》。商埠地选址在老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规划设计由开埠局聘请的英国工程师主持,采用“方格网+放射线”的路网格局,规划6条南北向主要街道,其中4条与老城内主要街道相连。商埠大马路(今大马路)是商埠地内影响最为深远的街道,它连接起“满铁”附属地的日本桥通和老城的南、北大街,形成一条商业大道,吸引商铺聚集。


长春商埠地的建设和发展促使“满铁”附属地和长春老城在空间上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区,客观上达到了阻止“满铁”附属地进一步南侵的目的。


1912年《长春街市及商埠图》

(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二、长春商埠地的繁华与落寞


1911年,兴业公司成立,引进民间活跃资本,商埠地在几年间迅速发展。1918年,选址于西四马路与西五马路之间的新市场开业,这里就是后来为长春人所熟知的新民胡同。酒肆、茶楼、戏院等集聚于此,胡同里还有说书的、唱戏的、杂耍表演的、拉洋片的、算命的……一番别样的热闹景象。至20世纪30年代,商埠地已经发展成为可以与“满铁”附属地相抗衡的新的城市商业中心,荟萃了长春著名的商号、店铺。


20世纪20、30年代的商埠大马路(今大马路北段)

(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长春的民族工商业在动荡的时局下艰难求存,商埠地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建国后,商埠地慢慢重新兴盛起来,并形成了以国营单位为主体的商业街。改革开放后,大马路、新民胡同迎来新的繁华,鼎丰真、东发合等老字号恢复,各色店铺林立,人流如织。


1956年的新民胡同

(来源: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网站)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发展和新的商业集聚区兴起,这些区域才渐渐落寞。


三、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片区内留存下来的街路格局、建(构)筑物、老字号等,长春市积极推动“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与保护利用,以保留下这份珍贵的城市记忆。


2019年7月,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获批,保护范围东至鼎丰真东侧、大马路、大众剧场东侧巷道,西至永春商城东侧,南至西四马路、东四马路,北至西五马路、东五马路。街区内传统街巷、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较好保护,保护对象既包括大马路、新民胡同、泰发合百货店旧址、国泰电影院旧址、鼎丰真旧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也包括鼎丰真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街区内大马路沿线建筑风格保留了商埠地时期的典型建筑技艺,以西式构图为主,中式符号作为点缀,屋顶形式平、坡参半,立面元素灵活多样,建筑材料种类丰富。新民胡同周围建筑则多为传统木结构和青砖石灰墙体,烟囱竖向分割,形成了中式传统民居典型风貌。


鼎丰真旧址


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是百年前长春商埠地车马繁华与人流熙攘的生动见证,既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它承载了属于长春的市井文化和老一辈长春人的胡同记忆,见证了我国自主规划建设城市的成就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电话:0431-81872031